第(2/3)页 最大的那个儿子如今十一岁了,一直是父皇在抚养,那是父皇当初说过的,他要抚养於菟。 李承乾忽然停下脚步,身后的三个孩子也跟着停下脚步。 是有内侍匆匆来报,道:“陛下,赵国公来了。” 李承乾颔首,示意将人请来。 当长孙无忌到了,三个孩子上前围着喊舅爷。 自从舅舅告老之后,就很少再来宫里走动。 三个孩子围着舅爷好一会儿,直到长孙无忌拿出了一个纸鸢,她们才一起去玩。 李承乾道:“劳烦舅舅了。” 长孙无忌道:“不劳烦,臣听闻辽东种出了千万石粮食?” “是啊。”李承乾依旧揣着手走着,道:“辽东种出了这么多粮食,恐怕有人要笑掉大牙了,这么多粮食,民部也买不过来。” 长孙无忌道:“臣以为朝中不必都买了。” “不买?”李承乾又道:“那些指望着大唐早日灭亡的人,以及那些支教反抗名仕多半是这么想的,可是朕买得起。” 长孙无忌一时间无言。 “朕买得起,为何不买?” 从太上皇的口中听说过,现在的朝中很富有。 买得起三个字,像是一块巨石砸在了心口,长孙无忌忽然咳嗽了两声,接着道:“既然买得起,那是臣多虑了。” “他们也多虑了,也劳烦那些名仕对朕的社稷挂念在心,真是有劳那些人牵挂。” 长孙无忌又是无言一笑。 李承乾依旧走在太极殿前的开阔平地上,道:“其实他们是一群很有趣的人,他们不在朝中为官,却对朝政指指点点,甚至他们连反贼也算不上。” 话语一顿,又道:“舅舅就当朕太闲了,朕闲着没事做,就想着专研他们的心思,专研久了就会这样。” 长孙无忌作揖道:“陛下有如此心境,臣便放心了。” 李承乾看着正在太极殿前放飞纸鸢的孩子们,道:“以前朕还年少,如今朕已年过三十,看事看人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。”长孙无忌想起贞观一朝,那时候朝中还在编撰氏族志,当时太上皇也还是陛下,对姓氏的排名十分地不满。 若那时候的太上皇有陛下现在的心境,郑公,梁公与舅父该多省心呐。 思来想去,当年的事也都过去了。 现在的陛下行事虽说严苛,但却是一个十分豁达的人。 长孙无忌心中暗想,陛下说他的心境变了,可眼前来看,陛下的模样还是如十八九岁那时一样的年轻,陛下的心也与当年一样,面对颇受宠溺的魏王也是这样。 当年是这样,现在也如此。 说变了,其实眼前这位年轻的陛下,根本一点都没有变,应该说陛下根本就没想过改变自己。 舅舅临走前,李承乾让人送去了西域各地进献的瓜果。 夏沐之后的早朝,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听着朝臣们的争论,站出朝班有数十人。 辽东种出了如此多的粮食,朝中肯定是要劝谏的,虽说长安的粮食如今涨到了八钱一斗,这是人口多了,粮食才贵了。 可要是辽东的粮食运输到关中,所消耗的人力与本钱根本划不来。 朝中甚至有人说要将粮食在辽东就地储存,哪怕是烂在辽东也不得运入关中。 民部尚书褚遂良站出朝班,行礼道:“陛下可以借运河将辽东的粮食运送至洛阳的粮仓。” 此言一出群臣的议论声就停下了。 李承乾道:“运河的河道如何?” 褚遂良又道:“回陛下,运河如今通畅,只要转运顺利,千万石粮草运送到洛阳不在话下。” 不论是天时还是地利,老天都在眷顾大唐。 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唐的痴人真的太多了,老天才会这么眷顾大唐。 李承乾正色道:“由兵部尚书于志宁筹备人手,协助民部,京兆府,司农寺运送粮草,来年开春前送至洛阳粮仓。” 群臣闻言,躬身行礼。 夏沐之后的第一场早朝虽说有争论,可结束得还是很顺利的。 近两千万石粮食,听起来还是很吓人的,河北各地不缺粮食,关中洛阳也不缺粮。 难道说等粮食运来之后,要往人嘴里塞吗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