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第一次旨意传出来了,这几乎是每年的惯例,又有人劝说皇帝迁都了,皇帝又一次拒绝了。 旨意被张贴在朱雀门边上,人们正在围观着。 又有旨意传了出来,内侍太监朗声道:“陛下旨意,提高天下各道州折冲府府兵,天下兵马皆提高钱饷五成,戍守边关将士提高钱饷三倍,子女家眷增设口分田,给予房,医,教,凡戍守边关将士上至大将军,下至队正,兵士皆如是。” 这道旨意一出来,一经念诵就引起轩然,皇帝的旨意颇有一种一人戍守边关全家无忧的架势。 越来越多的人挤向朱雀门,想要看清楚这道旨意,已有人抄录下来分发给后方的人。 乾庆七年,上元节的这场朝会,皇帝的旨意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坊间传播着。 高士廉对老将军李大亮道:“你看看,这等风景此生可有见过?” 李大亮看着在朱雀门拥挤的人群,人们就差冲入朱雀门,去皇帝的面前倾听旨意。 近年来,想要听皇帝旨意的人越来越多,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朝中的旨意开始与最最寻常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这也就导致人们时刻关注朝野的风声。 李大亮道:“老夫没见过历代的光景,可这光景老朽的确是第一次见。” 高士廉满意地点头。 接下来又是第二道旨意,内侍朗声道:“陛下旨意,修建关中十二座粮仓,储粮五千万石,由洛阳转运,兵部,工部共同主持,各县听从号令。” 关中人口三百万有余,若能够在关中储备五千万石粮食,即便是保持现在的人口增长,数年内关中不用担心会闹粮荒。 皇帝终于出手要遏制住粮价,人们纷纷猜测皇帝是希望关中的粮食价格能够降,降到六钱一斗? 高士廉低声道:“又是钱粮,又是兵马,朝中官吏越来越累了。” 李大亮笑道;“恐怕又有不少人要辞官了。” 高士廉也面带笑容,“陛下从不在乎那些辞官的人。” 换作是以前,贞观一朝若是有人要辞官,太上皇是一定会挽留的。 但如今的皇帝不同,现在的皇帝不会与朝臣讨价还价,想要辞官的一概都准了。 当年两位辅政大臣离开,皇帝都没有多加挽留。 接下来又是关于建设的旨意,大抵上都是一些鼓励生养孩子,并且增加房屋建设的事。 一直到了午时,太极殿已接连给了五道旨意。 午时过去了半刻,又是一道旨意,“御史台增补河道巡查官吏,工部安排工匠,由魏王与吴王主持。” 人们还在消化着这道旨意的深意,紧接着又有旨意传来。 “官以正气持之,人间无正气,则国不宁,郑公劝谏之言以警醒世人,命崇文馆编撰《文贞录》愿贞观年间轶事流传不止,命弘文馆编撰《贞观政要》” 这道旨意就显得很简单了,只是两道编撰书籍的旨意。 自两晋南北以来,礼法一度丧乱。 以前还在为儒道两家争论,治国或以儒,或以法家,又论王道…… 不过乾庆一朝并没有受限于此,在诸多古老治国理念的学说中,陛下哪家都没有选,而是选了一个对大唐意义深远的人,魏征。 《文贞录》的文贞二字便是魏征的谥号,皇帝又将郑公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将治国理念与朝政主张,以郑公的思想为主,以唐律为核心,教化官吏。 或许这种方式,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争论,也不会像儒家典籍那样,动辄引起长达数十年的争论,那种争论会令国家长久没有核心的治国理念,以至于陷入混乱。 因此,乾庆一朝的理念很明确,且简单。 明确的点明郑公的主张,戒奢以俭,赏罚分明,不徇私情,居安思危,善始慎终…… 皇帝将郑公作为天下文人的标榜。 魏征的话语所有人都要背诵,孩童从蒙学开始就要通读。 在这个手腕强硬又极度集权的皇帝安排下,今年的朝会上大唐乾庆一朝,文治的主要基调就此定下了。 也不知是从哪里飞出来一只鹰,或许是哪个胡人带入长安城的,它扑扇着翅膀从长安城的坊市掠过,越飞越高,又掠过了围得水泄不通的朱雀门。 承天门后,视野的尽头就是太极殿。 第(2/3)页